• 最有良心的6位企业家,被曝光了

  • 发布日期:2024-07-02 00:13    点击次数:161

    前段时间,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先生发布的一个短视频——《今天最有良心的6位企业家被曝光》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

    基于此,笔者在黄宏生先生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对这6位企业家和企业的故事进行了展开叙述,供读者朋友们了解,也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以下为正文。

    用“华为的冬天”,奋斗出一代人的春天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黄宏生:这绝对是中国的超级明星,带领华为闯入了世界500强,并且还一手成就了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的经销商,而且在全球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聘请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用于咱们的科技研发,这就是他的超级眼光和实力。

    2019年,对于任正非和华为来说,都称得上是至暗时刻的一年。

    在这之前,任正非每隔数年才见一次媒体;而华为这家任正非一手创立的、年营收超7000亿的企业,在国人眼里也戴着一层神秘面纱。

    但在2019年,任正非和华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距离2019年还不到1个月时,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留,昔日的日本东芝、法国阿尔斯通事件再次上演,等待孟晚舟的是长达1028天的羁押以及与家人相隔大洋的分别。

    2019年5月,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也开始全面制裁华为。

    在危机时刻,75岁的任正非再次冲在了19万华为人的最前面。就拿对外发声来说,仅2019年,这位向来低调的企业家一年来独自面对大大小小的媒体采访超30场,比他创业30多年对外发声次数总数还多。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技术竞争,尤其是关键领域的竞争,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这场“战争”,任正非和华为冲在了炮火的第一线,并死死地咬牙挺住了。

    图片来源:东方IC

    2021年,在华为军团组建成立大会上,任正非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30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

    于是,截至2024年年初,在1600多天中,华为组建了20多支军团,打了9次重大“会战”(华为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曾统计):

    2019年“松山湖会战”,华为集结2000多名全球工程师,对全球通信受限紧急补缺,这是华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攻坚。

    2020年“三丫坡会战”,实现去美国化的硬件、操作系统等自研。

    2021年的“太平洋会战”,解决存储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

    ……

    2023年12月,将成立“算力平台先遣队”,5000人编制,抢滩“AI诺曼底”。

    任正非有一段话,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们在为自己,也在为国家。为国舍命,日月同光,涅槃,人天共仰。历史会记住你们的,等我们同饮庆功酒那一天,于无声处听惊雷。”

    经历了四年硬战,华为交出了亮眼“战绩”:

    13000+颗替代元器件开发;1.1亿行代码自维护可演进;500+个硬件技术瓶颈突破;280+软件根技术攻克(以上数据截至2022年);鸿蒙生态设备超8亿台;14万件全球专利,连续7年全球专利排名第一……

    可以说,华为的发展历史,也正是中国求索“科技强国”漫漫长路的发展缩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价他,“作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

    任正非和他缔造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最终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

    用一部个人和企业奋斗史,任正非和华为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给我们带来了5G芯片、鸿蒙系统等独立自主的技术和产品,让中国在更多领域不被美国“卡脖子”,也因此,很多人调侃华为一家公司单挑7、8家国际巨无霸,颇有种“张无忌光明顶大战”的感觉。

    第二,在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链升级上,华为发挥着领军作用,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超11000亿元,而这些才是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底蕴。

    第三,任正非和华为打不垮的精神,给我们的民族自信增色不少;

    第四,是其探索出来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融合在一起的华为管理之道,将一直影响和滋养众多的中国企业。

    图片来源:东方IC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竞争和分歧从来都不可怕,只要在一起,专注做好自己的事,那个能打的国产就一直在。风暴和打压又有何惧?

    正如任正非曾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民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中国最“笨”、最“穷”首富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

    黄宏生:他一生不改国籍,不转移资产,不裁员45岁以上的员工(员工不犯原则性大错误),不上市、不碰房地产,成功后没有抛弃原配,一直穿着30块钱的布鞋,却能够给员工发出6个亿的年终奖。

    2024年2月25日,宗老的逝世,让中国商界和百姓们深感惋惜。

    纵观商界乃至整个社会,宗庆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借了14万元,负债开始创业,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在20多年后,他将缔造一个商业帝国,并多次成为中国首富。

    图片来源:东方IC

    但是,如果仅是首富,却还不足以被称作最有良心的企业家。毕竟各种首富多了去了,但像宗老这样的却少之又少,具有太多的独特性了:

    1. 在个人层面,贫亦俭,荣亦俭,终见呈朴实本色;隐能容,显能容,最囊括辉煌人生。

    创办娃哈哈30余年,宗庆后曾3度登顶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但是他却坚持不上市、不融资。坐高铁只坐二等座,常年穿着普通夹克衫,50块钱的裤子,30块钱的黑布鞋,一年开销不超过5万。可以说宗庆后也许是这个时代最“穷”的首富了。

    2. 在企业层面,奉行“家文化”。

    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宗庆后不开除45岁以上员工,此外,连续30多年宗庆后都会请员工吃年夜饭,年年发红包,近几年,娃哈哈更是年年发了6亿年终奖。

    2019年,杭州的娃哈哈老罐头厂拆除后,宗庆后四处奔跑,为员工争取在原址上建起千套廉租房。

    这种亲情式的企业文化,也让员工更加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在社会层面,为国纾困解难,是为大义。1994年,在建设三峡工程期间,移民安置及库区经济发展是政府头号关注的问题。当时政府部门希望娃哈哈能兼并涪陵三家特困国有企业。

    于是,宗庆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场就答应了,并连夜提出了对口支援方案。事实上,于一家企业而言,这不是一个能够盈利的商业项目,但宗庆后不顾阻拦,投资了一个多亿,还帮助当地安置1200名移民,同时全盘接收三家特困企业的1300多名员工(含离退休员工)。

    宗庆后曾说:“如果我的‘天命’是抹平穷人与富人的罅隙与伤痕,如果是呈现一种价值观与可能性,使年轻的创业者找到方向,看到哪怕一线的亮光,我一定会觉得这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义无反顾为之付出的。”

    斯人已去犹忆影,海棠花开魂依旧。

    图片来源:东方IC

    捐款260亿,被称作中国首“善”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

    黄宏生:不做互联网,专注制作玻璃这一件事,他还是中国捐款最多的慈善家,砸了100多个亿筹建的福耀科技大学,要为中国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

    在中国企业家中,曹德旺称得上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

    曹德旺小时候调皮捣蛋,却又能自学成才,9岁上学,14岁就辍学开始养家糊口。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却成为了“玻璃大王”。

    2002年,曹德旺在福清福耀集团总部施工现场。来源:福耀集团官网

    1987年,30岁的曹德旺创建了福耀集团,正式进军汽车玻璃行业,在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人才、没有资金优势的情况下,福耀玻璃当年就试产成功,打破了当时日本汽车玻璃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而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福耀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中国市场占有率超68%。

    在这一光辉成绩的背后,曹德旺做到了最有良心企业家应该做到的事情:

    1. 作为民族企业,打赢了中国入WTO后第一起反倾销案。2002年,曹德旺领导福耀打赢了对加拿大的反倾销官司,成为中国入世后的第一起反倾销案;2004年,福耀打赢了对美的反倾销官司,成为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可以说,曹德旺坚决捍卫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名誉,为当时的中国企业大胆出海、开辟市场打了一针强心针。

    2. 赚了钱给股东分红,为员工看病兜底。截至2023年,自上市以来,福耀集团累计分红26次,累计分红223亿元,其分红融资比高达2720.6%,居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第一。

    至于员工方面,福耀也是少数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的企业。曹德旺本人就多次自掏腰包救助身患重病的员工。

    2007年,福耀的一名实习生身患白血病,急需几十万的医药费,于是曹德旺为这名实习生支付了100多万元的医药费。

    之后福耀更是规定,如果员工及其嫡系家属不幸身患重病,福耀集团会尽力承担医药费用。

    3. 39年累计捐款260亿人民币。从1983年创业之初捐出第一笔款给当地学校开始,不算福耀科技大学,曹德旺捐款近160亿元。

    而在2021年,曹德旺更是说要无偿捐款100亿为福建老家办一所顶级大学,立志为国家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研究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3年后,福耀科技大学,已经彻底完工,启动开学。

    这也让人不由想起,同样在100年前的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变卖全部身家,凭一己之力,建立起最早的厦门大学。

    在建设完成后,陈嘉庚先生不要任何回报,直接宣布将整个厦门大学全部捐给国家,捐给福建。

    再回过头来看,事实上,曹德旺所做的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他曾在个人自传《心若菩提》中说的那样:

    “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虽然这三句话看着有点大,但我始终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灯塔来树立。”

    穷不倒志,富不癫狂,心若菩提,向善而生。

    或许这可以说是曹德旺最为真实的人生写照了。

    图片来源:东方IC

    从负债百万,到“征服”欧美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

    黄宏生:他是海尔创始人,当年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他就这样说道,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好东西卖给外国人,而自己用残次品,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差吗?于是他当场怒砸76台冰箱,要知道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 相当于一名工人三年多的工资,力排众议砸出了海尔的诚信,他立志让中国人用上质量好的家电,并让中国电器走向世界。

    1984年,张瑞敏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彼时,他首要面对的就是青岛电冰箱总厂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发不出员工工资的基本生存问题。

    一年后,当张瑞敏在青岛电冰箱总厂里举起了锤子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一锤子下去,张瑞敏锤烂了76台质检不合格的电冰箱,“锤碎了”数百名在厂职工的心,却也砸出了海尔的诚信,把一个濒临破产的烂厂给锤上了正轨。

    截至2023年,海尔年营收超过3700亿,在全世界拥有近十亿级用户。

    而与其体量不相称的是,这头巨兽仍然在全力奔跑。

    如今放眼全球,海尔也是一家罕见的公司。即便做到全球前列,张瑞敏也仍然说:“海尔只有创业,永远没有守业!”

    海尔的生存焦虑、自我革命和创新精神,都深深打着创始人张瑞敏的烙印:

    1. 和宗庆后一样,张瑞敏背靠一个年营收数千亿的公司,却依旧不改初心。

    张瑞敏始终保留着工作上的那份“执拗”——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不搞所谓的圈子,但是却将“1年啃掉100本书”的习惯保持几十年。

    2. 同样作为一家民族企业,在早期张瑞敏提出了“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的理念。

    不同于很多国内企业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利润,率先品牌出海,并承担了海尔在美国长达8年的亏损,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最终海尔获得了无数外国消费者青睐。

    3. 张瑞敏开创的“人单合一”管理思想,也将持续影响和滋养众多企业家。2017年3月,张瑞敏入选美国《财富》杂志2017年度“全球最伟大50位领袖”,而在去年11月,张瑞敏更是被授予Thinkers50终身成就奖,张瑞敏是全球第9位,也是第1位被授予此奖的中国人。

    或许,很多人还会有疑问,张瑞敏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但好像也没看出来能称得上是最有良心。

    但其实于企业家来说,真正的大善恰恰是“为正”,就是把所做的事情做好。比如,通过公司的产业链解决了上万人乃至上十万人的就业问题(有数据统计,仅2019年,海尔自身有8万员工,但通过开放平台已经为全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超过220万个);再比如,把企业打造成国际公司,国际品牌,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位,这都是大善。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瑞敏和海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做到了极致。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是张瑞敏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或许没有企业的时代,但是某些时代、某些节点,却会因为一些企业、一些企业家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在苦难的命运中,坚守善良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

    黄宏生:她是老干妈的创始人,曾立誓只赚外国人的钱,如今老干妈成为外国人疯抢的奢侈品,比国内价格贵10倍,不仅如此,陶华碧从来不打广告,每年花费3000万打假,还带动800万农民发家致富,这更让人佩服的是,老干妈始终坚持不上市、不圈钱、不欠钱的原则,踏踏实实做事,不得不说,陶华碧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良心企业家。

    回顾陶华碧的前半生,苦难是她的底色。

    1947年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小时候陶华碧经常饿得浑身发抖。父母供养8个子女吃饱穿暖已经很费力气了,何况供她们读书。

    在20岁时,陶华碧结婚了,并生下了2个儿子,但好景不长,结婚没几年丈夫就患了重病,最终撒手人寰。

    为了生存,陶华碧来到广州打工,在广州陶华碧吃尽了生活的苦,1989年,42岁的陶华碧回到家乡,为了谋生,陶华碧用捡来的砖头和石棉瓦,搭成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饭店,取名“实惠餐厅”。

    7年后,基于之前开饭店研制的辣酱,陶华碧创立了“老干妈”。短短几年时间,老干妈快速发展,从一个40人的小作坊,成为了一个上万人的工厂,而这背后离不开的正是陶华碧的善良:

    1. “老干妈”的由来:在早期开饭店时,陶华碧经常看到附近穷学生没钱吃饭,又偷偷盯着她的辣酱,她就免单把孩子拉过来吃。如果孩子衣服破了,她就帮着学生补,分文不取。陶华碧对这些孩子像母亲一样,而学生出于感激也叫她一声“老干妈”。

    也正因此,陶华碧选择了“老干妈”作为品牌名称,并且还在包装上印上了自己的照片,“谁要是吃了我的辣酱有问题,看到照片就能找到我”。

    图片来源:东方IC

    2. 对待供应商,懂得感恩。在老干妈发展早期,陶华碧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场定制包装。当时第二玻璃厂看不上她的小订单,出于好心让她从一堆废品里,捡好的用。

    而在老干妈逐渐做大的过程中,第二玻璃厂却逐渐衰退,当时它们的玻璃瓶在价格和质量上都无优势,但陶华碧仍坚持合作。

    “这家企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过我,现在为了点成本就不给单子,换了你,你能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说老干妈以一举之力带动了800万农民发家致富。

    3. 对待产品,追求至善至美。在2001年,“老干妈”从供货商处购买25600瓶玻璃瓶,因质量问题,销售过程中,频频出现漏油现象。

    管理人员建议将这批货召回,重新换上新瓶销售,陶华碧却坚持将所有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销毁。

    她对所有员工说:“钱是一张纸,名声最重要,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坑人骗人,人家口水都要把你淹死。”

    4. 对待资本,保持克制。在老干妈做大后,曾有人劝陶华碧上市融资,这将让“老干妈”成为一个百亿市值的企业,也有人劝其转投房地产,但陶华碧统统拒绝,她说从当年的小作坊,到今天的大企业,我一直没有什么野心,我就想给中国踏踏实实地做一瓶辣椒酱。

    5. 对待员工,像母亲一般。早期考虑到上下班交通不便、吃饭困难,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一律包吃包住,当公司后来发展到1300多人,甚至到今天4000余人,这个规矩仍然没有废止。

    即便公司拥有1300多名员工,她却能叫出其中60%的人名字。而所有从老干妈离职的人,如果在外受委屈了,也都可以重新回来上班。

    事实上,那些真正成就事业的人,一定是将某些品质做到极致的人,比如陶华碧的善良。

    在20多年的风雨中,她改变了无数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但不变的却是老干妈一如既往的味道和陶华碧恒久不变的初心。

    豪捐上百亿,他是个“狠人”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

    黄宏生:众所周知他是京东的创始人,而他更是一个懂感恩的人。发达以后的他,力排众议把京东的客服中心迁往故乡,解决了宿迁近两万村民的就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强东村子里面,除了老弱病残,无论学历高低,只要是愿意在京东干,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且每年还会为村里的老人发放过年礼物,如此不忘初心的企业家实属罕见。

    1992年,刘强东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全村人凑了76个鸡蛋和500块钱,送他上了火车。

    当时,可能整个村子的人都觉得刘强东将来会有出息,但是可能谁也没想到,刘强东能那么有出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少年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千亿富豪。

    尽管身家上千亿,但刘强东依旧同理底层社会,刘强东骨子里的那份善良,源自于他的农村出身,也源自于当年进京求学,乡亲们为他凑齐的76个鸡蛋。

    回顾刘强东过去做的一些事,你会发现其无愧于最有良心企业家的称呼:

    1. 仗义执言的“热血青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时,刘强东气愤填膺,要向政协提案,竭尽所能,讨一个说法。

    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时,他也曾站出来呼喊,人人有权了解真相。正所谓,在商言商,但那时的刘强东倒有点像个“愤青”,嫉恶如仇,见不得不公,在别人沉默是金的时候,他却挺身而出,高声疾呼。

    图片来源:东方IC

    2.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京东的几十万基层物流小哥80%来自农村,每天在大街小巷奔走送货,而刘强东在企业界是出了名的舍得在基层一线员工身上花钱的人。

    在行业内京东也是少有的给所有基层员工交五险一金的公司。在很多企业用外聘制度故意绕开保障和福利的时候,京东每个季度为一线员工支出的薪酬就超百亿。

    要知道几十万名员工的背后,就是几十万户普通家庭、乃至数百万人的生计。

    图片来源:CCTV2财经频道

    正如刘强东曾讲过的:“我当年创业的动因,其实就是为了给外婆挣钱买药治病。现在为基层的兄弟提供就业机会、五险一金,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为老百姓创造价值,才能让京东有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也正因此,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京东抽调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员工,大量员工也积极踊跃地报名,驰援上海。当时全网大量报道,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悲壮!刷爆了:京东“自杀式”物流支援,3000人大军开赴上海》。

    3. 捐款149亿,用商业“拯救”慈善。2022年,49岁的刘强东以149亿元捐赠额首次成为中国首善,让许多人拍手叫好。当然,也有人觉得刘强东这种行为是博眼球,但其实很早以前,刘强东就已经开始了慈善事业的投入。

    在2003年创业初期,仅有38名员工的时候,刘强东就资助了38名孩子读书。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也正是从那时起,刘强东就开始了他的教育扶持之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强东更是带着10几辆车,在两天一夜的赶路后到达灾区,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待了半个月。

    后面,京东内部更是制定了一个规则:任何地方发生灾难,临近库房的管理人员无需向任何人汇报,有权且必须捐出库房里面所有灾区需要的物资。

    此后大大小小的捐款和抗震救灾,刘强东和京东出现的次数也不在少数。

    4. 不忘初心,知恩图报。在功成名就后,刘强东同样懂得知恩图报,在很多年前,刘强东还坚持回乡拜年,给村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他会每人发一万块的红包和过年礼物,并且村子里的人,无论学历高低,只要是愿意在京东干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刘强东老家宿迁,是江苏的一个地级市,因为当地经济不发达,不少宿迁人只能外出打工。于是刘强东力排众议,把京东客服中心迁往故乡,解决了宿迁上万人的就业。

    类似京东之于宿迁,华为之于深圳,可以说,企业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百亿千亿。

    结语:

    时代呼唤更多良心企业家

    无论是任正非、宗庆后、曹德旺,还是张瑞敏、陶华碧、刘强东,都不过是中国良心企业家群体的一小部分。

    对于最有良心的企业家的说法,本文也仅是一家之言,还有大量的良心企业家、优秀企业家,未在本文中提及。

    比如,在产业引领、打破国外卡脖子方面,还有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宁德时代曾毓群、大疆创始人汪滔等;再比如,在对待员工方面,有敢于分钱给员工的胖东来老板于东来,爱给员工发钱的河南矿山创始人崔培军;或者同样豪捐300亿建大学的韦尔股份掌门人虞仁荣,至于做慈善的企业家就更多了。

    对此,大多数人也应该有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良心企业家和有着强烈做实事精神的人。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带动就业与创新,企业家都居功至伟。

    中国的未来也一定是属于实干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