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茍”字的读音是jì。在甲骨文中图片
,“茍”的字形象似一人跪坐,这可能与古代羌族人的恭敬姿态有关。这种形象后来演变为表示恭敬、警醒的意义。在金文中图片
,“茍”字也常用来表示敬意,如在某些铭文中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畏。这种字形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古代汉字的形成过程,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图片
《说文解字》中对“茍”字的解释为“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猶愼言也。从羊,羊與義、善、美同意。凡茍之屬皆从茍。𦰶(𦯗𠷜),古文羊不省。”,意味着自我要求或自我警醒。「敕」字的意思是警戒,「自急敕」的意思为自我反省,自我警惕约束的意思。「从羊,羊與義、善、美同意」羊在这里很奇怪,也很突兀。这里的羊是美好的东西,羊者、祥也。这个解释揭示了古人对言行举止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精神。在古代,人们高度重视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这种价值观在“茍”字的解释中得到了体现。这个和“每日三省吾身”似有相同的意味,古代文人还是蛮有境界的。图片
在古籍中,“茍”字的使用颇为广泛。例如,在《礼记·缁衣》中,孔子说:“茍有车,必见其轼”,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车,必然会看到它驶出去,这里的“茍”被解释为“如果”,表达了一种假设的意味。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因果关系的重视。
在《墨子·大取》中「虽其一人之盗,茍不智其所在,尽恶其弱也。」这句话的意思为「虽然其中一个人是强盗,如果不知他在何处,就讨厌所有的人,那是志气太弱了」这里的“茍”也被解释为“如果”。
这样看,就觉得,这里其实应该是“苟”字,因为它有如果的字义。但也不用太纠结:图片
在《康熙字典》中【申集上】【艸字部】 「【廣韻】紀力切【篇海】訖逆切,𠀤音殛。急也。通亟。與苟異。 」「與苟異」康熙字典直接把他俩放一块了,“茍”与“苟”为异体字。其实两个字的关系也并没有那么大,感觉古代人就图省事。图片
还有“茍”字上边应该是“卝”字,但是直接把它到与“苟”字相同的「艸」部里。
“苟”字的意思有姑且、随便、如果等意思,而“茍”在字典和记载的意思就自我要求,虽然在刚才的古籍中的记载解释为如果,但是很多字典中确实没有记载和解释的。
图片
翻《汉语大字典》查看,里边也是用的说文和康熙字典的解释,也并没有引申更多的东西。
还有个有趣的事,就是“敬”和“警”虽然都带有“苟”字,但其实应是“茍”字。
其实对比老字就一目了然:图片
(茍)图片
(敬)图片
(警)“茍”、“敬”和“警”是一家人。图片
郭沫若曾认为茍字是狗字的象形字,特别是甲骨文中有两只狗耳朵。图片
狗两耳上耸,蹲踞警惕之形。狗被视为守夜和随猎人追捕野兽的动物。你别说,看甲骨文还真那味道。图片
但是:虽然“茍”和狗都有“句”字,看结构相差不大,但是这些都是隶变之后才共有的“句”字。
还有就是“茍”从羊从卩,而狗从犬从句,所以差别还是蛮大的,不能放在一起说。
其实从字源角度来看,“茍”字的演变颇为复杂。甲骨文中的“茍”字形象似一人跪坐,应与奴隶身份的羌族人的恭敬跪姿有关,而不是狗竖着耳朵。
在现代汉语中,“茍”字的使用相对较少,但它作为一个文化和历史载体,仍然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出现。例如,在文学作品或古文翻译中,我们偶尔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却是深刻而丰富的。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